健康直播间 | 从《黄帝内经》谈脑病科秋冬养生保健
作者:admin 发布时间:2025-10-24

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秋冬养阴”“顺应四时,而善调摄”,点明秋冬养生需贴合季节特性,护养人体阴精与藏纳之气。脑病科所涉的头痛、眩晕、中风、痴呆等病症,其发病与人体阳气敛藏、阴血濡养密切相关,秋冬季节气候渐寒、阳气渐收、万物伏藏,若养护不当,易致脑络失养、气血运行不畅,诱发或加重脑病。因此,从《黄帝内经》理论出发,脑病科秋冬养生需围绕“养收”“养藏”核心,从起居、饮食、情志、运动四方面精准施策。

 

起居有常:顺时敛阳,护脑安睡

 
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提出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;冬三月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”,核心在于顺应秋冬阳气收敛、阴气渐盛的规律,减少阳气耗散,为脑部提供充足的气血濡养。

 

秋季天高气爽,早睡可助人体收敛肺气,早起能顺应阳气初升,避免晨起时脑部因阳气不足、气血运行迟缓引发的头晕、乏力;冬季严寒,阳气潜藏于内,过早起身易使阳气外泄,晚起则可待日光温煦后,借自然阳气辅助人体气血运行,降低因寒凝脑络诱发中风、头痛的风险。同时,需注意头部保暖,“头为诸阳之会”,秋冬风寒易从头部侵入,导致脑部气血凝滞,可佩戴帽子、围巾,避免头部直接暴露于寒风中,尤其对有偏头痛、脑梗塞病史者,头部保暖是预防复发的关键。

 

饮食有节:滋阴养肾,充脑益髓

 

《黄帝内经》强调“食饮有节,谨和五味”,秋冬养生需以“养阴、补肾、益髓”为原则,通过饮食滋养肾之阴精,因“肾主骨生髓,脑为髓海”,肾阴充足则髓海充盈,脑部功能得以正常发挥。

 

秋季宜多食滋阴润肺之品,如梨、百合、银耳、莲子等,肺属金,肾属水,“金能生水”,润肺可间接滋养肾阴,避免秋燥伤津耗阴,导致髓海不足引发头晕、记忆力减退;冬季宜选温补而不燥的食物,如核桃、黑芝麻、枸杞、山药、羊肉等,核桃“补肾通脑,有益智慧”,黑芝麻滋补肾阴、填精益髓,可直接充养脑髓,改善脑部血液循环,降低因阴寒内盛导致的脑供血不足。需避免过食生冷、辛辣刺激之物,生冷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,影响气血生成,导致脑部失养;辛辣之品则易助火伤阴,加重脑内燥热,诱发头痛、失眠。

 

情志调畅:收敛心神,避免忧思

 

《黄帝内经》指出“怒伤肝”“思伤脾”“忧伤肺”,秋冬季节万物凋零,易使人产生悲秋、忧思之情,不良情志会导致肝气郁结、气血逆乱,进而影响脑部气血运行,诱发脑病。

 

秋季养生需“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”,即保持心神收敛,避免过度思虑、焦虑,可通过欣赏秋景、听舒缓音乐、与亲友交流等方式疏解不良情绪,防止肝气郁结化火,上扰脑窍引发头痛、眩晕;冬季需“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”,即让心神潜藏于内,避免情绪过度波动,尤其要防止暴怒,暴怒会使阳气急剧上冲,导致脑络破裂,增加中风风险。对有高血压、脑血管疾病史者,情志调畅更为重要,可通过冥想、深呼吸等方式平复情绪,维持脑部气血稳定。

 

适度运动:藏而不僵,动养气血

 

《黄帝内经》主张“形劳而不倦”,秋冬运动需遵循“藏而不泄”的原则,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阳气外泄,以温和运动为主,促进气血运行,增强脑部供血。

 

秋季可选择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等运动,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,既能舒展筋骨,又不耗伤阳气,运动时间可选上午9-10点或下午4-5点,此时气温适宜,阳气较盛,可辅助脑部气血运行;冬季运动宜在室内或午后阳光充足时进行,避免在严寒时段外出运动,以防寒邪侵入,运动项目可选用八段锦、瑜伽、室内快走等,强度以身体不感觉寒冷、无明显疲劳为准,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阳气耗散,反而影响脑部功能。

 

《黄帝内经》的养生智慧,核心在于“顺时而动”,脑病科秋冬养生需紧扣“养阴、藏阳、益髓、通络”的原则,将起居、饮食、情志、运动融入日常,通过科学调摄,减少秋冬季节脑病的发病风险,维护脑部健康,实现“天人合一”的养生目标。